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
发布日期:2020-01-21 10:26 来源:高等教育处 浏览次数:次 字体:[大 中 小]
苏教高〔2020〕1号
各本科高校:
为全面落实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7〕95号)、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》(苏政办发〔2018〕48号)和《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》(苏教高﹝2019﹞5号)要求,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、面向行业、面向产业办学,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,推动部分高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,现就推进我省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提出如下意见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、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推动全省高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新需求,依托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,创新多元办学体制,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,地方政府积极参与,高校、产业领军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,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,为汇聚发展新动能、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、建设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提供科技与人才的有力支撑。
二、建设目标
自2020年起,结合省品牌专业建设,省教育厅将分批组织遴选认定30个左右建设基础较好、产教联动深入、办学成效显著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,培养一大批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、应用型、技术技能型人才,形成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,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促进资源与成果共建共享。
三、建设原则
(一)产学合作,育人为本
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立足人才培养,创新办学机制,构建高校、地方政府、行业、企业互相协作、优势互补、资源整合、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,形成区域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、联动发展的新局面。通过产业学院建设,统筹和分类指导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,促进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建设落地见效,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。
(二)面向需求,服务产业
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,以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,以国家一流专业(省品牌专业)为骨干,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、创新链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,构建面向行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,提高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,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。
(三)打破壁垒,融合发展
提升高校支撑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的能力,积极探索跨业界、跨学科、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,打破学科专业壁垒,打造应用性交叉学科专业,构建贴近新兴产业、契合行业标准、突破专业界限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。
(四)共商共管,共建共享
发挥高校、地方政府、行业、园区、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,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,推行共同管理、共建专业、共设基地、共组团队、共享资源、共创成果、共育人才、共担责任,实现多方共赢、互惠互利。建立校地互动、产教融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,高校赋予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管理一定自主权。
四、建设任务
(一)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
不断完善高校管理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,加快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、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、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、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对接,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。按照专业对应岗位(群)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,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,重构课程体系、开发新型课程、更新教学内容、创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,共同实施教育教学、共同评价培养质量。
(二)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
不断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、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趋势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、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节能环保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,积极支持集成电路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、网络安全、人工智能等关系国家战略、国家安全的学科专业建设,主动服务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。
(三)打造高素质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
高校要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,在产业学院内部设立若干企业教师专岗和产业教授岗,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,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。开展校企教师联合授课,打造高素质“双师型”教学团队。建立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(坊),承担产业学院内部师资交流、培训等业务,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载体。
(四)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平台
高校要结合产业学院建设,采取引企驻校、引校进企、校企一体等方式,与合作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、科技研发、生产实习、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。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,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,共同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和生产性实训基地,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。鼓励行业企业将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(论文)的课题来源,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,实行真题真做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。
(五)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
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产业学院专业教学内容,针对学科专业类型特点进行科学规划与系统设计,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、专业课程、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。产业学院要与合作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,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,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。
(六)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
要深化高校与行业组织和产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,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,整合各方资源,共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、联合实验室,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重大应用课题研究,联合开展企业项目攻关、产品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,共享研究成果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强化顶层设计
高校要将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学校“十四五”改革与发展规划,制定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项建设方案,在政策制定、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,创新产业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,探索建立由学校、地方政府、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产业学院理事会(董事会)、专家指导委员会,行使学院重大事项决策权。
(二)加大经费投入
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认定结果将纳入“高校一流本科专业(含品牌)及课程建设专项”绩效分配因素。高校应统筹企业和地方财政投入等经费支持产业学院建设,设立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以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。
(三)促进交流推广
省教育厅将协同地方政府和试点建设高校,加强对产业学院建设及运行的科学指导,组织开展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;定期开展产业学院试点建设工作的交流研讨,学习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经验,拓展产学合作交流的渠道与路径;及时总结推广产业学院建设的成功案例和经验,促进产学合作可持续发展。
江苏省教育厅
2020年1月2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