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文件
开云(中国)关于修订——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
时间: 2022-03-03 15:15      点击:

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总体战略布局,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按照《开云(中国)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《开云(中国)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》,学校决定对现行的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(2020版)》进行修订,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坚持新发展理念,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,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现代化趋势,实现内涵式发展。坚持需求导向,着眼于国家战略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、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优化人才培养流程,培养应用型人才。树立新的质量观,以学生为中心,实施产出导向教育,深化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,强化创新创业教育,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
二、基本原则

(一)坚持立德树人

围绕“培养什么人、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”根本问题,强化思想政治教育。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充分挖掘运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,并将其嵌入到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活动中,形成协同效应。注重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,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爱国情怀、加强品德修养、培养奋斗精神。增强综合素质,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,提高审美和文化素养,弘扬劳动精神,注重对学生非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
(二)坚持需求导向

着眼国家战略,深入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企业需求,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学校定位和专业服务面向的人才培养目标。认真分析思考学生生源群体的素质特点,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,扬长避短,确定毕业要求。 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以“学”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(OBE)的教学评价体系,课程体系建设要实现课程内容与现代产业技术对接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。

(三)坚持质量标准

贯彻教育部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,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行业人才培养标准,深入企业、用人单位调研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,做到任务明确、节点准确。按照反向设计、正向实施的原则,围绕毕业要求设置课程,将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目标、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之中。

(四)强化能力培养

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,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工程问题和适应岗位职业的能力,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,注重非专业技术能力养成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,开展1+X证书,开设辅修专业,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流程。

三、修订重点

(一)明确培养目标

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成就,是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领域、职业特征、人才定位以及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的总体描述。各专业要注重调研行业企业、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等方面的需求。通过走访、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,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的评价意见;结合教师对培养目标的意见,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。

(二)细化毕业要求

根据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,包括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素质、能力要求。工科专业要按照《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(2020版)》要求制定毕业要求,要明确具体可测量、可评价的毕业要求,用12项指标具体描述,每项指标要细化成2~4个指标点;非工科专业要按照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中的毕业要求,结合专业情况制定毕业要求。各专业须建立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矩阵。

(三)优化专业课程体系

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体现精选和精简,根据毕业要求,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,强调知识的集成与应用能力,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。在课程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、双创教育等内容,做到专业基础课管用(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)、专业课能用(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)。

1.专业必修课。参照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中的课程体系,根据毕业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、凝练专业核心课程,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时学分要满足要求。

2.专业选修课。鼓励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,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开设专业方向,嵌入校企合作课程,进一步确定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。将1+X证书、学科竞赛、工程和商业案例、行业规范(国家职业资格标准、行业标准、生产规范)等项目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,形成专业选修课程。

3.实践教学。实践教学要对标毕业要求指标点,与课程目标同向同行,与理论教学形成合力,以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为重点,按照“基本技能—专业技能—综合能力”的思路构建层次清晰、衔接紧密、循序渐进且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。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%,经管文类不低于总学分的20%。

四、人才培养方案有关指标规定

(一)学分要求

原则上工科专业总学分不高于175学分,非工科专业总学分不高于165学分。工科类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5%,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5%。

(二)学分计算

理论课程(含理论课内所设的实验学时)16学时/学分;体育课程、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2学时/学分;独立设置的实训、实习、项目式课程、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1周/学分;学分最小单位为0.5学分。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学时、学分以上级规定为准。

(三)总周数与教学周

每学年设置春季、秋季两个学期,每学期20周,其中考试2周,教学18周。要求一学期内前后半段课程结构和数量要均衡。

(四)课程考核

课程考核分为考试课与考查课,原则上每学期考试课程在3~5门。

(五)课程名称及编号

课程名称由各开课单位规范统一,原则上同一专业类下的各专业课程学分与内容相同。同一课程分不同层次开设的,在课程名称后加字母A、B等加以区别;不在一个学期开设的同一课程,在课程名称后用1、2等表示。课程编号由教务处负责总体编排。

五、课程体系

课程体系由公共教育平台、专业教育平台、第二课堂三部分构成。

(一)公共教育平台

该课程平台包括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课程两大模块。

1.公共必修课程

1)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6门,总学分为17学分;

2)军事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总学分为8学分。其中,军事理论课2学分,体育课程4学分,心理健康课程2学分;

3)劳动教育32学时;

4)文学类课程开设大学语文和大学外语。大学语文设置2学分;大学外语课程分英语、日语、俄语三类,总学分为8.5学分,采用分类教学方式。其中,工科、经管类专业开设大学英语A类,艺术专业开设大学英语B类,对高考外语为日语和俄语的学生,分别开设大学日语、大学俄语;

5)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,根据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要求,开设高等数学、微积分、线性代数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、大学物理、大学物理实验等6门课程,采用分类教学方式。工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,经管专业开设微积分;线性代数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一学时学分;大学物理和实验分A、B两类,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择;

6)计算机类课程,开设《计算机应用技术》课程,2.5学分;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课程,3学分;各专业根据需求确定开设的课程;

7)创业就业类课程3门,总学分不低于4学分。其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2学分,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,就业指导1学分。

2.公共选修课程

公共选修课程设置10个模块,即哲学与社会、历史与传承、文学创作与艺术审美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、经济管理与社会生活、健康与安全、生态与环境、创新与创业、表达与沟通协作能力、职业规划与胜任力等。要求学生跨学科选课且不得低于8学分,其中健康与安全、创新与创业2个模块每个模块课程至少选修1学分,非艺术专业学生选修文学创作与艺术审美模块课程至少2学分。

(二)专业教育课程平台

1.专业必修课

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,原则上同一学科下要设置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。根据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核心课程,给足学时学分,保证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学通学透。

2.专业选修课

专业选修课程由“专业方向课”、“限定性选修”和“任意选修”三部分构成。

3.实践教学环节

实践教学环节由军训、实训、实习、创新创业训练、项目(课程)设计、毕业设计(论文)等实践活动组成,以整周为单位采用集中方式开展。以解决职业(工程)实际问题为目的,加大以职业(工程)设计、实践和应用为主的综合训练比例。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,构建项目化的综合训练和职业(工程)应用项目。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(论文)等环节必须结合生产实际,校企共同指导,鼓励跨学院、跨学科、跨专业开展毕业设计(论文)。

(三)第二课堂

“第二课堂”由学校团委负责指导,各教学单位负责具体设计和实施。“第二课堂”要求至少修读2学分。

六、人才培养方案内容

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统一制定模板,各专业根据模板撰写以下内容:

1.专业简介

2.培养目标

3.毕业要求

4.主干学科

5.核心课程

6.实践教学

7.学制与修业年限

8.毕业与学位授予

9.学时学分分布

10.职业技能/水平等级证书

教学进程及安排(附表)

表一:课程设置及计划安排表

表二:课程实施进程表

表三:集中实践类教学环节安排表

表四:第二课堂

表五:教学周进程表

表六:学生自主学习“国家智慧教育平台”课程目录

表七:对外专业开设的公共(或专业方向)选修课目录

表八: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

表九:课程拓扑图